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医院新闻
从休克抢救到拒收红包:一名全科学员外科轮转中师生共筑“技术+医德”防线
发布时间:2025-05-09 08:38 阅读:101 来源:互联网

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,在急诊抢救的争分夺秒中,2023级全科住培医生王宇晴正经历着外科轮转的淬炼。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,到独立完成体表肿物切除手术,再到用真诚守护医患信任的温暖瞬间,这场为期一月的轮转,既是外科带教老师“放手不放眼”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,更彰显了全科医师培养中外科轮转的核心价值——让“技术过硬”与“医德纯粹”成为全科医生的双重底色。

一、危重症抢救:在“放手不放眼”中锤炼应急能力

时间就是生命,在外科急危重症救治中,这句话有着最直观的体现。不久前,一位消化道溃疡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被紧急送入普外科,患者还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、心功能不全,病情凶险。作为管床医生,王宇晴在上级医师辛鹏老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抢救:从急诊评估时血压80/60mmHg,立即准备急诊手术,到剖腹探查术中“注意观察胃壁血管走向,精准缝扎止血”的细致指导,再到术后“记录出入量、监测血压”的严密叮嘱,辛鹏老师始终以“放手不放眼”的方式,让住培医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。“休克抢救的关键是快速判断、果断处理,但全科医生参与外科救治,更要学会从‘止血救命’延伸到‘全程管理’。”辛鹏老师的话在术后管理中得到印证:王宇晴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,从止血、抗炎药物调整到心肺功能监测,从静脉营养支持到并发症预防,将全科医学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理念融入外科危重症救治。最终,患者转危为安,家属送来的锦旗上,“医术精湛、妙手仁心”几个字,既是对团队的肯定,更让王宇晴深刻体会到:外科轮转赋予全科医生的,不仅是急危重症的应急能力,更是“全周期守护生命”的责任担当。

技能筑基:从“跟台学习”到“独立操作”的阶梯式培养

外科带教的“放手不放眼”,体现在每一次手把手的指导中。在外科处置室,辛鹏老师为住培医生王宇晴仔细讲解体表肿物切除的操作,边示范边讲解:“切口方向要沿皮肤纹理,剥离时用镊子轻提组织,避免损伤深部血管……”这种“理论授课—模拟训练—临床实操”的三段式培养,让全科住培医生逐步从“跟台观察”走向“独立操作”。

轮转期间,王宇晴从练习消毒铺单、穿脱手术衣等基础操作开始,在模拟人上反复演练清创缝合、脓肿切开引流,最终在辛鹏老师的全程监督下,独立完成脂肪瘤、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。“第一次主刀时,老师站在旁边说‘别紧张,按步骤来,我看着呢’,那种安全感让我敢放手操作,又时刻谨记规范。”这种“放手”不是放任,而是建立在严格培训和实时指导基础上的信任——带教老师始终在旁观察,及时纠正细节,既避免学员因过度依赖而畏手畏脚,又防止操作失误导致医疗风险。

通过系统学习急性阑尾炎、腹股沟疝等大纲核心病种的诊疗规范,全科住培医生不仅掌握了病史采集、查体技巧、手术指征判断等临床技能,更理解了外科思维与全科思维的融合:比如在评估体表肿物时,既要考虑外科切除的适应症,也要结合患者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制定围术期管理方案,为未来在基层处理常见病打下坚实基础。

医德坚守:当技术温度遇见信任考验

技术是医生的底气,温度则是医者的底色。“您的信任,是最好的‘红包’。”在普外科病房,住培医生王宇晴将患者硬塞的红包悄悄存入住院账户,并将单据交给患者。这位胆囊结石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,住院期间,王宇晴不仅精心准备术前评估、讲解手术风险,还每天床边指导患者调整降压药、监测血糖,请内分泌科会诊调整降糖方案。患者说:“从来没有医生跟我讲这么细,把我的‘老毛病’也放在心上。”这份信任的背后,是外科轮转中对“医者仁心”的深刻理解。带教过程中,老师们不仅传授技术,更以身作则践行职业操守:门诊时主动起身迎接患者,查体前搓热双手;手术中尊重患者隐私,术后认真交代注意事项;面对患者感谢,始终强调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”。在这种氛围下,全科住培医生学会了:真正的医者温度,藏在缝合时为患者减少瘢痕的细微考量中,在术后反复确认患者疼痛控制的耐心里,更在拒绝红包时坚守原则的坦诚中。

从休克抢救时的分秒必争,到拒收红包时的初心不改,外科轮转如同一场“双向淬炼”:带教老师以“放手不放眼”的智慧,让学员在实践中积累技术自信;全科住培医生在“技术”与“医德”的双重考验中,理解了外科轮转对全科医师培养的必要性——只有掌握外科基础技能,才能在基层面对急危重症时“接得住、稳得住”;只有坚守医德底线,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武器。当全科医生具备外科思维的严谨、应急处理的果敢,再加上全科医学的温度与视野,才能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‘守门人’。这场外科轮转的结束,正是全科医生职业生涯的新起点——带着技术与医德的双重积淀,他们将在基层医疗岗位上,继续书写守护生命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