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医院新闻
呼伦贝尔日报:增强心动力 焕发新生机
发布时间:2025-08-12 09:06 阅读:16 来源:互联网

增强心动力 焕发新生机

    你是否时常无故感到疲惫,易怒且对琐事失去兴趣?这或许并非是单纯的“懒惰”,而是身体正向你传达“低能量状态”的警示。心理能量犹如我们内在的“电池”,一旦持续电量不足,便会波及情绪、思维、行为乃至整体健康。为了学会捕捉这些信号,并掌握迅速恢复能量的方法,进而成为自我能量管理的高手,呼伦贝尔融媒采访了市医院临床心理门诊的心理治疗师张蕊,以期深入了解现代人不可或缺的“心理健身法”。

注意识别低能量状态

    当心理能量持续低迷,身体和心灵会发出多层次的求救信号。张蕊特别提醒大家留意以下迹象,及时“加油”:

    情绪警报器:持续低落或麻木,对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。一点小事就烦躁易怒,“火药桶”一点就着。莫名焦虑紧张,小事也反复纠结,难以放松。情感脆弱,易哭或委屈,情绪像坐过山车。快乐感消失,娱乐活动也索然无味。

    思维减速带:注意力涣散,工作学习易分心,跟不上节奏。记忆力“断片”,刚说的事、要做的事转眼就忘。小选择(吃什么,穿什么)也犹豫不决,费神费力。感觉脑子“生锈”,思考迟钝吃力。

消极想法泛滥,自我怀疑加深,对未来悲观。创意枯竭,想不出新点子。

    行动冻结区:启动任务异常困难,拖延严重,“没劲”成口头禅。回避社交,只想独处(但独处也不快乐)。对曾经的爱好完全提不起兴趣。效率大幅下降,错误增多,耗时延长。连洗澡、做饭等基本自理都觉得是巨大负担。依赖垃圾食品、疯狂刷手机等“虚假充电”,事后更疲惫。

    身体警示灯:睡够也持续疲惫,休息难恢复。失眠、早醒、多梦,或嗜睡。身体沉重如灌铅,行动迟缓。莫名头痛、背痛、胃部不适等(检查无器质问题)。免疫力下降,易感冒生病。食欲剧变,没胃口或暴食(尤其高糖高脂食物)。

    关系寒流表:不想说话,沟通敷衍简短。对亲友同事容忍度低,易因小事冲突。回避情感交流,难以给予或接受支持。感觉自己状态差拖累他人,产生内疚。

走出低能量状态的方法

    当陷入低谷,感觉“撑不住”时,试试张蕊推荐的这些科学验证的“快速充电法”:

    90秒呼吸急救:立刻停下手中事,做几次深长腹式呼吸:鼻子缓慢吸气(数4秒),感受腹部鼓起→屏息(数1-2秒)→嘴巴缓慢呼气(数6秒),感受腹部收缩。重复3至5轮。能快速降低压力激素(皮质醇),平复焦虑。

    感官“能量零食”:“闻”,嗅吸柑橘、薄荷、薰衣草等精油(滴在纸巾或手腕)。“听”,播放一首能立刻让你放松或振奋的音乐(提前建立“能量歌单”)。“触”,抚摸毛茸茸的宠物、柔软的抱枕或毛毯,感受舒适触感。“看”,离开屏幕,远眺窗外绿树或天空几分钟。“尝”,小口慢品一块黑巧克力(70%以上可可)或一杯温水。

    微活动“重启键”:立刻起身!走动5分钟(去倒水、爬层楼梯),或原地伸展、抖动身体。运动能快速提升血液循环和大脑供氧,打破“僵住”状态。

    “暂停”小确幸:给自己10分钟“合法逃避”。晒几分钟太阳、安静喝杯茶、看个轻松短视频(严格限时!)。短暂抽离能恢复部分专注力。

    这些只是“急救措施”,效果短暂。避免依赖垃圾食品、咖啡因(过量)或长时间刷手机,会带来后续能量暴跌。

做自己的“能量管理大师”

    告别“电量焦虑”,需要长期、系统地为心灵“发电厂”添砖加瓦,成为自己的能量管理专家:

1.筑牢根基:身体是能量“发电站”

睡好:规律作息(周末波动<1小时),打造黑暗、安静、凉爽的卧室。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,用阅读、冥想、温水浴过渡。

吃对:规律三餐(尤其早餐),多吃蔬果、全谷物、优质蛋白(鱼/豆/蛋)、健康脂肪(坚果/橄榄油)。减少加工食品和精制糖。随身带水杯,小口常饮。

动起来:每天30分钟快走、瑜伽、跳舞等任何喜欢的活动,促进“快乐激素”内啡肽释放。

亲近自然:每天几分钟公园散步、树下坐坐,“森林浴”能有效降低压力荷尔蒙。

2.优化内核:思维是能量“调节器”

觉察与接纳:不评判地识别当下情绪(累/烦/丧?),允许低谷存在,不强迫“立刻嗨”。

管理压力源:辨识消耗能量的人或事,勇敢说“不”。保护时间和心力。大任务拆解成小步骤,减轻负担感。

正念冥想:每天5至10分钟专注呼吸或身体扫描,锚定当下,减少内耗。长期坚持能重塑大脑韧性。

积极思维训练:每天记录3件感恩小事;刻意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瞬间。挑战消极想法:“证据在哪?有其他可能吗?最坏有多糟?”

做喜欢的事:每天预留纯享乐时间(爱好/听歌/看剧)。

3.善用外援:关系是能量“放大器”

连接滋养型关系:主动靠近让你感到被理解、支持、“充电”的亲友。深度交流优于泛泛社交,需要时,大胆求助。

给予善意:帮助他人、表达感谢,也能提升自我能量和意义感。

找到心流与意义:投入让你全神贯注、忘记时间的活动(工作/爱好)。思考个人核心价值观(家庭/成长/创造),将日常与之连接,小事也更有动力。设定具体、可达成的小目标,收获成就感。

4.精妙运营:日常习惯是“稳压器”

工作节奏:每60至90分钟起身活动5至10分钟,远眺、走动、深呼吸。

信息管理:严格限制刷社交媒体、新闻时间。设定固定“专注时段”处理信息,避免碎片化干扰。

建立仪式感:晨间(冥想/拉伸/感恩日记/安静早餐)开启平静积极的一天;晚间(整理/阅读/泡脚)助身心放松入眠。

持续学习:保持好奇心,学习新东西能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。在能力边缘适度挑战,成功应对提升自信(自我效能感)。

循序渐进:从1至2个最容易的小习惯开始(如每天深呼吸3分钟、睡前不看手机),坚持21天形成习惯。

自我关怀:低谷时,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温柔待己。允许休息,拒绝苛责。

专业支持是后盾:若信号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(无法工作/学习/自理),务必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帮助。排查抑郁症、焦虑症或生理问题(如甲减、贫血)。

    关照心灵“加油站”,是一场关乎身心健康的日常修行。张蕊提醒大家:识别低能量信号是觉醒的第一步,掌握快速充电法是应对危机的关键,而成为自己的能量管理大师,则是赋予自己面对风雨的坚韧与享受生活的恬淡从容。从今天开始,觉察你的“电量”,选择一个行动,为你的内在光芒持续蓄能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