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医院新闻
立冬养生遵“藏养”之道,从内到外安度冬藏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17:26 阅读:318 来源:互联网

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立冬一过,天地间阳气渐收、阴气渐盛,草木凋零、蛰虫伏藏,人体也需顺应“闭藏”的自然规律,调整养生节奏。中医认为,立冬养生的核心是“养藏”——护阳气、固阴精、调作息、顺饮食,方能为来年春生积蓄能量。

阳气为“立”,护好一身“小火炉”

冬季阳气内敛,如同炉火减弱,若不注意保暖,阳气易耗伤,寒邪易侵入,引发感冒、关节痛、脾胃虚寒等问题。

• 重点护“三暖”:

①腰腹暖(肾、脾、胃皆聚于此,可穿护腰或棉背心,避免露脐装);

②足暖(“寒从足下生”,睡前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,加艾叶、生姜可增强驱寒效果);

③颈暖(颈部有大椎穴,是阳气交汇之处,戴围巾避免冷风直吹)。

• 避寒忌“两过”:避免过度吹风(尤其早晚外出时,减少口鼻直接受冷刺激)、避免骤冷骤热(如从暖气房突然进入寒冷室外,需过渡适应,防止阳气骤耗)。

饮食为“养”,温阳滋阴忌“燥补”

立冬后饮食讲究“温而不燥、滋而不腻”,既要补阳气以抗寒,又要滋阴精以固藏,避免盲目吃辛辣燥热之物(如过多羊肉、辣椒),反而耗伤阴液。

• 温阳食材优先选:适当吃温热性食物,如羊肉(搭配白萝卜可解腻润燥)、牛肉、鸡肉、桂圆、红枣、栗子等,帮助提振阳气;根茎类蔬菜(山药、土豆、芋头)性平味甘,能健脾养胃,为身体提供基础能量。

• 滋阴润燥不可少:冬季气候干燥,需搭配滋阴食材,如银耳、百合、梨(蒸后食用减少寒性)、蜂蜜、黑芝麻等,平衡温阳食物的燥性,避免口干、咽痛、皮肤干痒。

• 食疗方推荐:桂圆红枣山药粥(桂圆5颗、红枣6枚、山药150g、大米适量,煮至软烂),温脾养血、益气安神;当归生姜羊肉汤(当归10g、生姜20g、羊肉500g,慢炖1.5小时),适合气血不足、畏寒怕冷者(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燥、易上火,需减少羊肉用量,加麦冬10g滋阴)。

作息为“基”,顺时“藏阳”不熬夜

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立冬后作息需贴合阳气“藏”的规律。

• 早卧以养阳:建议22:00前入睡,此时阳气已收,早睡可减少阳气耗散,让身体进入“修复藏养”模式;

• 晚起以固阴:早晨阳气未充分生发,不必过早起床(尤其老人和体质虚弱者),待日出后(约7:00-7:30)起床,避免冷空气刺激,减少寒邪入侵。

• 忌“久坐不动”:冬季虽宜“藏”,但并非完全不动,久坐易导致气血瘀滞。可在阳光充足的中午(11:00-13:00,阳气最盛时)散步15-20分钟,或在家做八段锦、太极拳等舒缓运动,促进气血流通,同时借助日光补充阳气。

情志为“要”,静心安神少“耗神”

冬季万物萧条,人易心生低落、烦躁,中医认为“情志过极则伤脏腑”——过度思虑耗心血,过度烦躁伤肝气,都会干扰“藏养”的节奏。

• 静心以藏神:可通过冥想、听舒缓的音乐(如古琴曲、自然白噪音)、练字等方式平复心绪,减少杂念,让精神随之“闭藏”,避免心神外驰;

• 少“耗”以养精:冬季应减少高强度社交、熬夜追剧等消耗精力的行为,多留时间独处或与家人温和相处,让身心处于放松状态,助力阴精固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