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

党群工作
当前位置: 首页> 党群工作 > 工作动态
【党员心声自习室】第25期:以血写春秋 遗志照后人——读《赵一曼的故事》有感
发布时间:2025-04-24 09:06 阅读:75 来源:互联网

    去年暑期陪孩子到沈阳研学,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青灰色广场上,我曾与孩子久久驻足于残历碑前,这是一座巨大石雕,碑形为翻到事变日期的台历,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。在博物馆展厅深处,那组还原赵一曼狱中场景的仿真蜡像,更让我看到了具象化的革命英雄精神图景。今天来鄂温克图书馆重温《赵一曼的故事》一书,心潮澎湃,跟大家分享读后感。

一、从闺阁小姐到革命战士:觉醒者的精神蜕变

    这个出身封建地主家庭的少女,本可在优渥环境中度过平顺人生,却在接触《向导》《新青年》后,毅然剪去长发、挣脱缠足,以"李一超"的本名踏上求学之路。1926年,当她在宜宾女子中学发起反对校长独裁的学潮时,那些被兄长斥为"叛逆"的举动,正悄然孕育着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雏形。1931年深秋,当她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回到上海,接到了前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的密令。这时的革命英雄目光里已全然没有了少女的温婉,只有战士的刚毅。

二、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岁月:钢铁意志的淬炼

    书中对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斗争的描写,还原了比影视画面更震撼的真实。1935年冬,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时,正逢日军"冬季大讨伐"。零下30℃的密林中,她与战士们穿着露棉的单衣,用干草裹脚行军,靠啃冻硬的苞米饼子充饥。同年11月,赵一曼不幸被捕,日军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。但赵一曼内心坚定的信念使她即使昏迷数次仍然坚贞不屈,不泄露任何党的情报。

三、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:给孩子讲好英雄故事

    书架上孩子的《少年英雄传》系列与手中的《赵一曼的故事》相映成趣。在带孩子参观抗联纪念馆时,我曾担心那些残酷的历史会让年幼的心灵感到沉重,直到看到她在注视赵一曼蜡像时,喃喃自语:"感谢您的付出,如今的山河如你所愿"那一刻我明白,英雄的故事不需要刻意渲染,那些真实的细节本身就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。

    赵一曼的故事里,藏着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。她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的选择,教会我们什么是信仰的力量;她在狱中坚守气节的坚韧,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气;她写给儿子的遗书,更让我们看到革命者心中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。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谈论"传承红色基因",其实就是要像赵一曼那样,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日常的坚守,把对理想的追求化作踏实的行动。 

    那些在书中定格的历史瞬间,始终在提醒我们:所谓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。当我把赵一曼的故事讲给孩子听,当他用稚嫩的笔迹在笔记本上写下"向赵一曼烈士致敬",我知道,有一种精神正在新一代心中扎根,如同当年她在东北播撒的革命火种,终将在时光中酿成永不熄灭的光。

    合上这本带着历史温度的书,窗外的晚霞正为城市披上金色的纱衣。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他们的故事永远在讲述,他们的精神永远在传承。